体能训练发展趋势范文

_0
_1
_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能训练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发展趋势 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一、前言

自北京奥运会以来随着体育科研、训练方法的不断对外交流,以体能训练为载体的、代表西方最新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进入我国竞技研究和训练领域。对我国传统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带来竞技训练理论体系、训练理念及方法应用的突破。本文探讨现代体能训练国际国内发展、体能训练发展中的国外及国内发展趋势,为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我国部分体育院校和训练队,以及青少年体质、大众健康等方向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首都体育学院的大量学术期刊和书籍等有关资料,依据这些文献资料,制定有关调查问卷,确定访谈内容,对高校利用体育网络资源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奠定里理论基础

2.调查法

就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的需要,对五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从多角度,广范围进行全面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认识

功能训练理论是国家体育总局备战伦敦奥运周期过程中引入我国的,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训练理论与方法体系。功能训练理论分类体系以人体运动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为依据,通过功能训练系统、功能动作系统、功能动作练习方式三个层面对功能训练体系进行阐述。功能训练是在打破传统体能训练观念的基础上对当前体能训练起到推动作用的新方法、新模式功能训练归属于体能训练范畴。在运动损伤康复领域、体适能训练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竞技体育对体能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和专项化,功能训练的提出及方法体系的构建冲击着单一性、数量化、高强度和大负荷的传统训练观念与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1.国际上功能训练的发展

以西方体能训练为载体大量研究成果代表西方流派训练学,这区别于传统的苏联和东德体系的传统训练学。西方流派训练学是西方国家几十年竞技训练领 域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完美地将诸如生物力学、生物 化学、生理学等运动科学密切的融入到竞技训练过程中,实现训练过程的科学化。西方国家在体能训练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和训练经验积累,以美国体能协会 (NSCA)、美国运动医学学会(NASM)、英国体能训练体系、澳大利亚体能训练体系等学术组织,都构建了自身 独具特色的系统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系统,大大推动了西方国家训练的科学化。

2.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以体能训练为载体的、代表西方最新的系统的训练体系、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得以进入我国竞技研 究和训练领域,对我国竞技训练带来深远积极影响。2011年11月,中国奥委会体育部与美国身体功能训练学院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蔡振华指出,身体功能训练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训练理念之一,其所倡导的核心训练等理念恰恰都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理念的空白,其功效已经得到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证实。

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体能教研室标志着我国体能训练学科发展的开端。2011年首都体育学院成立体能教研室。首都体育学院以身体功能训练作为申请博士授予点。目前,国内体育院校中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也都酝酿成立专门的体能训练教研室。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功能训练是在打破传统体能训练观念的基础上对当前体能训练起到推动作用的新方法、新模式功能训练归属于体能训练范畴。并积极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的发展,功效已经得到高水平运动员的证实,目前仍处于研究和学习阶段。

(二)发展我国体能训练的主要对策

重新认识体能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提高体能在竞技体育、特种行业、青少年体质、大众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的体能训练专家;建立中国体能训练协会;组织体能教练认证培训体系;加大体能训练原创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孙璞,杨国庆.功能训练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408-410.

[2] 王智慧.运动训练学研究进展-理论热点与综合向度[J].体育与科学.2013,34( 5) : 4-8.

篇2

关键词: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111-03

A Study of Concept Innovation for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 in C hina's Basketball

LIU Xin-zheng1, JIANG Chun-jin2, ZHAO Zhi-ming3

(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ience, South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31, Guangdong China;2. Hunan Institute ofTechnology, Hengyang421002, Hunan China;3.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 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411201, Hunan China)

Abstract: A study of problems in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 in basketball of Chin a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concept innovation on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 g, mainly in idea innovation of both physical stamina and tactics training devel 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o keep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stamin a training and technique-tactic training; methods innovation of physical stam i na training and render in scientific manner; to promote a rational transformatio n between general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 and special physical condition train ing; and the training concept innovation of physical stamina consumption and rec overy. In this paper,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physical stamina tra ining are put forward, which are expected to be helpful to the basketball traini ng in China.

Key words: basketball; 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 concept innovation

训练理念是训练主体对训练实践及过程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理性认识,是对训练实践自 觉反映,对训练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没有正确、先进的训练理念指导的训练是无效的、甚 至是破坏性的训练。训练理念的落后必定导致竞技水平的落后。基于此,篮球训练要有科学 的理念为指导,并随着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而不断创新。中国篮球训练需要高水平体能训 练,体能如果不能有效地体现在比赛中,说明在体能训练上存在脱节问题,要解决中国篮球 运动体能训练问题,训练理念亟待创新,故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国家图书馆和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检索和收集有关篮球体能训练及现代 训练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掌握我国篮球体能训练的研究和发展的状况。在广泛阅读和整 理各类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特点,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为本 文的理论分析提供基础。

1.2 问卷调查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拟定访谈提纲,分别就中国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 题以及体能检测等问题访问调查一线的教练员、篮球理论的专家、运动人体科学以及运动训 练学的专家36人,访问调查的形式采用一对一访谈和开访谈会两种形式。问卷调查采用每轮 发放问卷36份,回收36份,用pear-son相关法得到信度r=0.96。文中的训练理念创新方法均得 到86%以上专家的认可。因此,所列出的研究方法视为具有较高的效度。

1.3 逻辑分析法 分析:结合系统理论对中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系统进行分析,揭示其结构及特征。归纳:分析 相关资料,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探讨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科学基础 和基本规律。整理出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的关键所在。

2 分析与讨论

2.1 世界篮球强队体能训练理念现状

2.1.1 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同步发展1998年法国队对现代竞技篮球运动特征进行总结与研究后发现:技、战术与体能是篮球制胜 的核心因素,并提出技、战术与体能训练必须同时进行的理念。据资料显示: NBA球队的体 能训练计划贯穿整个赛季技、战术训练过程,并有专职体能教练严格执行,如NBA湖人队就 配备了8名体能教练员。

国外篮球强国教练员认为:篮球训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经过系统体能训练的球员,更 能适应激烈的篮球比赛,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要想取得篮球优异成绩,必须使篮球体能训练 与技战术训练同步进行,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合理运用攻防技术并准确地投篮得分 ,这与篮球运动竞技制胜规律与特点相吻合。

2.1.2 体能训练途径多样化 为了在长期、高强度激烈对抗的比赛中保持充沛的体力,世界强队体能训练不是单一形式的 体能训练课,而是形式多样化安排。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各部分中实施,主要通过训练 课中、训练课后和计划的体能训练课三种途径实施。最新的体能训练理念是在技、战术训练 课中准备部分进行体能训练、在技战术训练的基本部分也进行体能训练和结束部分3个部分 穿行的体能训练先进理念。目的是保持训练强度与实战的相似性,既增加体能又得到实 战的模拟训练方法。

2.1.3 训练方法手段科学化 目前先进的力量训练方法除杠铃外,还有大强度的跳跃练习、综合力量练习器、等动和电刺 激力量训练以及各种组合科学的、多样化的力量训练方式。 耐力训练不是单纯地长时间无 间歇的跑田径式跑圈,而是要求在合理时间段间歇的冲刺跑,这样的耐力才符合篮球运动特 点的需要。训练负荷的科学化就是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构成能体现篮球运动 速度、力量、耐力特殊要求的量化标准。突出科学的量化标准使机体能力得到有效的刺激, 训练负荷突出专项特点。

2.1.4 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合理转化 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又是专项运动能力改善和提高的基础。 当一般体能达到一定训练阶段后,就必须进行专项体能训练转化。青少年主要以一般体能训 练为主,专项体能为辅,成年的优秀运动员反之。NBA 职业球员体能训练的赛前12周体能训 练计划中,前8周是进行一般体能训练,而后8~12周是进行专项体能训练的转化。

2.1.5 赛期体能训练的小周期“板块理论” 小周期板块理论是小周期训练与板块结构训练的有机结合:其中小周期内涵为全年以若干 个小周期为主,准备期短,竞赛期长,以训练周或15~20 d加长周为小周期来制定训练计划,并 在小周期末参加比赛,在各个小周期都保持较高的训练水平。相对于传统模式在准备期中平 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板块结构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训练发展目标加以实现 (不超过2个),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 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结构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测试检查训 练效果,这就是板块结构的核心。小周期与板块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当前高水平运动员 的训练实践,小周期板块理论就是对这两方面的总结,即在周期形式上以预定的赛间间隔为小 周期来制定训练计划,在小周期末参加比赛,以赛带练,赛练结合;在训练方式上,在短时间内 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训练发展目标加以实现(不超过2个),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 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简言之,“板块理论”两要素是要在相对短 的时期内,如4周-2个月,围绕着训练任务解决相关问题,取得整体突破,赛期的体能只 是保持、或者前期的一般体能应该分阶段逐步实现转换,如再笼统的安排比较大的体能训练 ,一是与本阶段的任务不符,二是在3~4周的比赛期内安排1~2次比较大的体能训练课,不 仅达不到提高体能的目的,反而会对比赛产生不良的影响。

现在NBA的常规赛在6个月内要打82场比赛,有时是“背靠背”的比赛,平常也是2~3 d打一 场比赛,“板块理论”可指导体能训练的运动员有充沛体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并 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结合我国运动员的具体实际, 解决好中国篮球运动的具体问题。

2.2 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存在的问题

2.2.1 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 中国篮球运动训练存在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的现象,调查显示:我国各级篮球队中只有 少数甲A几支俱乐部配有专职体能教练员,配置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训练经验不很丰富,而 且他们同时兼带二线和三线多支队伍的体能训练。如广东女篮配置一名体能教练负责训练, 同时还兼职青年队、体操队、跳水队的体能训练,各队对体能训练都处在观望态度中。再者 ,作为我国篮球教练员培养重要基地的体育院校,600~700个课时篮球专项课中只有2个课 时的身体训练理论课,有的甚至没有开设。思想上与理论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我国篮球运动 水平的提高,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是我国各级篮球队普遍存在的现象。

2.2.2 采用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 调查发现,89%的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安排体能训练他们很迷惑。在 实际训练中总是把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走进了体能训练在平时技战术训练中便可以涵 盖的误区。认为看到球员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就已经是体能训练了;认为体能训练在技战术 训练中就可以完成。实际上这样仅仅可以解决一定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问题,仅仅是消耗体 力而没有补充最基础的、最关键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素质,最后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没有提 高,也保证不了实战的需要。尤纳斯指出:我国男子篮球国家队员平均卧推115 kg,而美国 职业球员平均为150 kg,这种差距是美国职业球员除每天技战术训练结束后还要加练1 h 力量,长期系统训练的结果。

2.2.3 训练方法手段“田径”化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与盲目加大训练负荷的问题。从《运动训 练学》的“生物适应”理论角度看,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手段和训练负荷。体能 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法单一,如力量训练以杠铃挂帅。在先进的力量训练方法 除杠铃外,还应采用大强度的跳跃练习、综合力量练习器等动和电刺激力量训练,以及各 种组合力量训练。 耐力训练单纯的田径式跑圈,篮球运动的耐力要求在合理时间段间歇的 冲刺跑,而不是长时间无间歇的长跑。诚然,就其任何一种训练手段和方法而言,本身并无 优劣、好坏之分;田径训练手段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问题出在教练员上,出在训练的认识水 平和操作水平上,一句话:训练理念如何创新?!

《运动训练学》明确指出:训练内容必须明确 “练什么、如何练、练多少”。训练负荷的 盲目性就是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构成没有科学体现篮球运动速度、力量、耐 力等专项素质的特殊要求和量化标准。没有科学的量化标准,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刺激,专项 素质没有提高,运动成绩就没有突破。

2.2.4 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相脱离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误区是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混为一谈。表现在一般体能训练过多,专 项体能训练过少,存在青少年体能训练成年化,成年体能训练青年化的误区,不了解各个时 期的过渡与转化。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又是专项运动能力改 善和提高的基础。当一般体能达到一定训练阶段后,就需要进行专项体能训练。而我国各级 球队体能训练方式与要求常年不变,训练没有针对性,使一般体能无法向专项体能顺利过渡 与转换,甚至会适得其反。如运动员弹跳高度取决与两个因素,即起跳力量与起跳速度。我 们采用的蹲杠铃方法发展起跳力量的一般体能训练要求,但专项素质要求起跳速度要快,专 项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变成无效训练,国外球员就特别重视专项速度力量的训练。我国篮球 运动员摸高指标不比外国选手差,但在赛场上显示不出来,实用性差。这就是过多一般体能 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少的表现。因此,体能训练一定要与专项特点结合。

2.2.5 错误理解赛期的体能消耗与恢复 我国篮球界存在赛期中不能进行体能训练的现象。调查显示,86%的教练认为一周两赛队员 奔波于主客场之间,耗损队员大量体能,没有可能训练体能,只能进行技战术训练。这种指 导思想导致在跨年度CBA联赛只消耗而没有体能补充,到比赛中期运动员就把准备期所储备 的体能基本耗尽,真正到了赛期的关键时刻,体能出现了亏空,高质量的技战术也就无法保 证。而NBA职业联赛采用“板块结构训练理论”保证球员的体能,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3 ~4周赛期的板块时间内接受一两个比较大的体能训练刺激,使NBA球员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 状态,并且能延长运动寿命,这种训练理念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2.3 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1) 创新体能训练理念,高度重视篮球训练中的体能训练,高度认识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 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把体能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科学计划,改变以往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的 误区。正确把握篮球运动竞技制胜规律,根据篮球专项需要科学地安排力量素质、速度素质 、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进行科学训练。

3) 采用形式多样的、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体能训练,改变单一、枯燥的“田径”式训练 方法。对体能训练的负荷有科学量化指标,对体能训练的生理、生化医学指标进行监控检验 训练效果。

4) 合理进行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转化,改变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常年不变 的理念。当一般体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加强专项体能的训练,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突 破,保证技战术的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5) 合理安排赛前、赛季中的体能训练,尤其是改变在赛期中不能进行体能训练的理念。 利用板块训练理论在赛期中进行体能训练,补充运动员的体能,使赛季后期顺利进行,同时 加强运动员的恢复。

3 结 论

1) 加强学习与交流,掌握当今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及体能训练的先进理念,提高教练员、运 动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高度认识具有良好的体能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

2) 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体育院校开设专项体能训练课程等多种途径培训教练员,培 养我国篮球专职体能教练员,要求各级篮球队伍设置体能教练员,并实行体能教练员上岗制 度。

3) 正确把握篮球运动竞技制胜规律,根据篮球专项需要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 、柔韧素质进行科学训练。

4) 科学安排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对两者之间合理转换 。改变青少年体能训练成年化,成年体能训练青年化的误区,加大专项体能的研究。

5) 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在训练的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进行体能训练。

6) 重视体能消耗与恢复,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体能训练进行调控。

7) 制定全面、系统的赛前与赛期体能训练计划,狠抓落实,这样有利于运动员技战术与运 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2] 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 邢文华.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46-50.

[4] 刘玉林.国外运动训练发展趋势[M].2005年全国篮球教练员培训班教材汇编. 中国 篮球协会,2005.

[5] 王守恒,薛正武,曾凡星,等.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 学,2000,20(1):36-39.

[6]2005年全国篮球体能教练员培训班教材汇编[C].中国篮球协会,2005.

[7] 孙欢. 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8] 袁守龙,刘爱杰,译.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9] 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 赵志明.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5).

[11] 陈小平.对我国体能类项目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1 ):10-13.

[12] 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3] 肖天.重视训练学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6(7):3-5 .

[14] 于振峰,张建军,杨寿亭,等.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和基本技术评价标准及计 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8(1):54-55.

[15] 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及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 技1997.(2):49-52.

[16] 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02,27(8):37-39.

[17]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 学报,2001,13(13):38-42.

[18] 张军,王家宏,徐建华.教练员现代篮球理念体系的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95-97.

[19] 刘新征.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6.5.114-116.[20] 郭清和.对我国部分优秀篮球运动员某些形态、体能、技能、心理特征的综合研究[ J].体育科学,1995,15(6):45-50.

[21] 邓成涛.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6):1-2.

篇3

关键词:美国;体能训练;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80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1-0104-04

Learning from the Global Moder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Enhancing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China’s Physical Training

WANG Fen1, HOU Huisheng2, XU Qinglei1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ssential features, tendency and requirement of moder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in USA, expert teaching and the gains of Chinese coaches so as to offer ideas and references i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in USA includes advancement, systematization, compounding, specification, refinement and normalization. Chinese coaches have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ir concepts and improve training quality to effectively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means of moder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Key words: US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training; scientific application

现代竞技训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就是通过科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而体能训练作为高水平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得以提高和发挥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对提高运动能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体能训练的理念被引入到我国。但长期以来,我国体能训练理念仅局限于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其训练形式主要是跑步训练和大强度力量训练,不仅对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相关运动项目发展的瓶颈。因此,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成为了我国教练员培训的关键内容。在此背景下,为了全面提高我国教练员的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从2006年开始与美国体能协会合作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习、考察美国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对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与美国体能协会合作项目的系统分析与总结,旨在将其培训成果进行推广和转化,以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1 中美现代体能训练合作项目的背景和情况

北京奥运会前,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紧密围绕备战和服务2008年奥运会这一竞技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以为备战奥运会提供人才培训和智力支持为核心,着力提高高层次体育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以“短、平、快”的培训模式加强各类高层次体育人才急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中心通过需求调查和科学论证并经体育总局批准,于2006年起与美国体能协会建立联系,选派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赴美国培训考察,同时邀请美国体能训练专家来华,为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后又扩大为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进行体能训练专项系列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国体能协会(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成立于1978年,属非盈利性体能训练和教育机构。美国体能协会有两种认证:CSCS和CPT,这两种认证已经

成为体能协会的标志性品牌。美国体能协会会员约34 000名,遍布全球62个国家,其中美国会员27 000名。美国体能协会服务于美国奥委会各个单项体育组织和职业体育组织,大部分职业队和国家队的体能教练必须要拿到其协会认证书才能上岗。经过30余年的发展,美国体能协会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教育、科研、认证体系。美国的体能训练已经形成专业化、职业化、产业化的资源整合和技术研发平台,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

自2006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共组织了4期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能训练专项培训班赴美国体能协会培训学习,参训人员共95人,其中教练员63人,体育科研人员32人,涉及网球、跳水、曲棍球、游泳、体操等23个运动项目。与此同时,培训中心邀请了11批,共计18人、25人次美国体能协会优秀体能训练专家来中国北京、青海等六个地区举办体能训练系列讲座。所有来华授课的专家均为体能协会严格选拔出的著名注册体能训练专家,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其中9人拥有博士学位。授课专家队伍包含了体能协会主席、副主席、总教练、教育部主任、认证部主任,以及大学教授、美国奥委会体能训练专家、职业联盟体能教练、大学体育联盟优秀运动队体能教练等。其中多人曾被协会授予“**教育奖”、“国家力量奖”、“**科研奖”等各种奖项。来自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田径、游泳、体操、举重等32个运动项目的约3 600名教练员、科研人员听取了美国专家的讲授,其中国家队教练员、科研人员约720人,高级职称教练员约1 500人,中级职称教练员约400人,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及承办地体育局组织的教练员约980人。

2 美国体能训练课程内容和特点

2.1 课程内容 在已经举办的四个出国培训班和十一期国内讲座中,美国专家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体能训练的基础理论、计划设计、方法手段、营养恢复等诸多方面。国外专项班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的科学方法与手段、橄榄球的体能训练、遗传与运动能力、篮球体能训练手段、基因对耐力/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关于跑速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压力性胫骨骨折的研究、橄榄球体能训练课、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体能训练的超量恢复理论/方法、了解器材设备及训练方法、短跑专项速度与力量训练的理论方法、NBA职业男篮的体能训练、当前美国体能训练体系与设计、体能训练课的组织与管理、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训练理论与方法、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训练理论与方法等;而国内专题讲座主要包括:力量训练、爆发速度训练、体能训练计划设计、核心训练、周期训练、增强式训练、灵敏性训练、体能训练测量与评估、器械训练、能量系统训练、提高代谢水平的体能训练、女子运动员体能训练、高原体能训练、耐力项目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恢复与营养干涉、体能训练与运动员长期发展、多方向速度训练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使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的体能训练理论知识得到了极大充实,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力促进了我国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2 特点

2.2.1 先进性 由于美国体能训练起步较早,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领先于世界各国。从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座分析看,美国体能训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为四个“新”,这就是美国体能协会提出的体能训练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和新流程。“运动的实质是动作模式(Sport is Movement)”是新理念,要求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发力顺序要正确,确保动作用力的经济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准备活动程序化”是新模式,将准备活动模式具体划分为激活、动态拉伸、动作组合练习、专项激活等4部分,同时强调与当日进行的训练内容相适应;“功能性训练”是新体系,将运动训练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训练、功能性训练和专项训练,并按照动作模式进行训练,实现了一般与专项训练有效的衔接;体能训练的新流程,将体能训练划分为渐进的四个阶段,包括健康状况测试、运动能力测评、整合训练和提高、技战术与心理训练等。目前,美国体能训练的这四个先进方面,引领着世界体能训练的潮流和发展趋势。

2.2.2 系统性 从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座以及与其的交流中可以分析出,美国体能训练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点。其系统性主要体现为纵向研究严密衔接和横向内容全面宽广。从纵向研究看,美国的体能训练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追踪研究,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先进理念、设计出独特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整个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都在梯次研究中实现了无缝衔接,保证了纵向研究的严密衔接。从横向内容看,经过近60年的发展,美国体能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非常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首先,根据性别不同,美国体能训练分为男运动员体能训练和女运动员体能训练;其次,根据年龄差异,分为成年运动员体能训练和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第三,根据体能训练需要,对体能训练内容进行了合理划分:主要包括力量训练、灵敏性、柔韧性、爆发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理论与方法,还包括体能训练的恢复、营养干涉、伤后康复训练等内容;第四,从体能训练过程看,又划分为运动能力测量、运动能力评估、设计体能训练计划、制定体能发展目标和体能训练实施五个紧密衔接的过程。可以说,美国体能训练的整个体系逻辑严谨,内容丰富,方法多样。

2.2.3 复合性 美国体能协会的宗旨是“架起科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在这一宗旨下,美国体能训练呈现出显著的复合性特点。其复合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二是体能教练专家理论与实践兼备。

因为美国体能训练专家一直秉承“架起科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这一宗旨,美国的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结合的非常紧密,这一点在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美国体能训练专家在讲课中提出了大量的新理论和新概念,这些内容都是美国体能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理论讲授的时候他们都会结合实践操作,并不局限于理论讲授,同时,在实践课讲授和示范过程中,美国体能训练专家都会紧密结合相关的理论内容,并根据比赛的实际需求,创造出多种简单、实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从所有授课美国专家个人经历看,他们都拥有多学科的运动科学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实践训练经验,不仅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示范动作标准。他们在授课中反复强调,作为教练员,一是要掌握正确的练习动作,在训练中亲自为运动员示范,保证训练质量;二是要有扎实的体育科学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保证科研成果向训练实践及时有效的转化。这一点与我国教练员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是我国大规模加强教练员培训的初衷之一。

2.2.4 专项性 美国体能训练非常强调与运动专项的结合。从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个人经历和授课内容来看,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绝大多数具有职业运动员的经历,他们的研究领域都与自己的运动专项实践密切相关。在他们的授课过程中,学员们清晰地看到,很多数据资料都是他们的运动专项多年研究的成果。在实践课讲授过程中,美国体能专家所设计的训练动作都与运动专项紧密结合,而美国体能专家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每一个动作的设计都应与专项动作结合。因为他们认为,每一个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是不同的,其实质就是在运动过程中动用的运动肌肉、机体系统是不同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只有每一个动作设计都与专项动作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专项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不仅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甚至会给运动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国教练员的共鸣和认同,并且经过培训的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已经开始贯彻这种理念,我国那种“体能训练就是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就是杠铃训练”的陈旧传统观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2.2.5 精细性 不论是出国培训考察,还是在国内听美国专家讲课,学员们都能深刻感受到美国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精细和深入。目前,体能训练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在体能训练中,美国体能专家在课程内容、方案设计、训练过程和训练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高度精细化的特点,其具体体现就是分工的精细。虽然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绝大多数都有职业运动经历和多学科的运动科学教育背景,但是他们一直是在进行自己专项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的工作,这对我国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启示:“对一个研究领域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正是在这样一种观念下,美国体能训练专家才能够对本领域的研究达到高度精细的境界,有些专家数十年仅对一块运动肌进行研究,有的专家多年来仅仅对一种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有些专家一直对某种训练器械的开发利用进行钻研,正是这样,才使美国体能训练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领先于世界各国,引领着现代体能训练的发展潮流。

2.2.6 规范性 美国体能专家在授课中反复强调:在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这是因为整个体能训练过程都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动作来完成,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不仅会影响体能训练的效果,而且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从体能训练初期开始,就要反复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即使非常细小的错误动作,也要不厌其烦的反复予以纠正,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打好技术动作的基础。在掌握动作后,才能逐渐增加训练负荷。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动作中的额外能量代谢,并且有效防止了运动损伤的发生。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国教练员的反思,因为一直以来我国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只注重训练负荷,忽视了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练员的一个难题:我国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远远大于国外运动员,而我国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却远远低于国外运动员。通过美国专家的讲解,使我国教练员茅塞顿开,困扰他们的难题得到了解决。目前,我国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只重视负荷的局面得到了极大改观,而体能训练效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我国教练员及相关科研人员的主要收获

3.1 对美国独特、完整的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体系有了全面的了解 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授课,对于我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参加培训的学员普遍反映,听了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授,眼睛为之一亮,没有想到体能训练的理论原来如此系统与丰富,与以往的体能训练理念差异如此之大。其中许多训练理念,如核心训练理念、增强式训练理念、辅训练和结构性训练的理念等,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通过美国体能训练专家的讲座,我国教练员对体能训练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世界先进的体能训练体系有了全面了解。

3.2 对体能训练器械的使用有了新的理解 美国体能训练专家在授课中大量使用了杠铃、哑铃、实心球、皮带、吊绳、瑞士球等基础训练器械,并针对实际训练需要,创造出数百种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我国教练员对体能训练器械的认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认识到美国高水平体能训练器械虽然科技含量高,但仍以简便、单一、实用的器械居多,针对性非常强,其发展趋势已经从发展组合力量器械转变为强调简单、实用的自由力量器械,从而摒弃了原有的一味追求先进、昂贵训练器械的观念,开始注重简单训练器械与训练实际的结合。

3.3 引发了教练员对我国传统体能训练观念的深刻反思 在我国教练员的固有训练观念中,只要提到体能训练想到的就是耐力训练,就是跑圈;只要提到力量训练想到的就是杠铃;只要进行体能训练就是大负荷。在经过国外培训和国内培训以后,美国体能训练的新观念对我国传统的、陈旧的体能训练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美国体能训练的专项性和规范性特点,使我国教练员开始对过去的体能训练进行深刻的反思,有些教练员已经吸收、领会并在训练开始贯彻美国体能训练的这些新观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4 开拓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人员的视野,拓宽了研究领域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观摩、实地考察等方式,使我国体能训练的科研人员对美国体能训练的研究有了全新的了解,极大地拓宽了视野。特别是美国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和精细性,对我国体能训练科研人员触动很大,大家深刻认识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要耐得住寂寞。目前我国一些体能训练科研人员已经从体能训练的精细化方面入手,开始对体能训练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3.5 进一步明确了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科研人员的素质要求

通过培训,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发现,国外的体能训练专家除了精通运动训练外,还具备扎实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营养、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竞技运动训练理论基础,他们在训练实践中能够很好的依据这些理论制定训练计划,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而反观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教练员的专业技术比较扎实,但是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科研人员理论水平比较高,但是实践操作能力有限。通过与国外同行交流,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普遍认清了差距,了解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和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科研人员的素质要求。参加培训的每个教练员、科研人员都认为今后要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努力提高执教水平和科研水平,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真正发挥教练员、科研人员的主导作用。

通过近五年中美合作项目的推动,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对美国体能训练的理论体系和执教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传统训练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不足进行了深刻反思,纠正了过去体能训练中不当甚至错误的认识和方法,促进了我国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的更新。目前,参加美国体能训练培训班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已经把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在训练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积极应用,大胆借鉴,其执教能力、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使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

[2] 王芬,等.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9.

篇4

摘 要 现代篮球运动是运动员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活性等体能水平的全面比拼,它是一项高、快、灵、准的集体同场对抗性的体能―技能类项目,良好的体能训练是保障篮球运动员合理运用技战术的基础,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来讲更加重要。

关键词 体能训练 青少年 篮球运动员

一、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良好的体能水平是球类运动,尤其是同场竞技球类项目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要发挥出高超的运动技术水平完全离不开体能的支持,体能也是掌握技战术的基础,体能训练是篮球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发展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重要时期,科学合理的训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加强此时期的训练,尤其在素质发展敏感期的训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一)力量素质训练现状

目前,青少年队员在力量素质训练时,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负重抗阻练习和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采用其他手段练习的很少,在训练手段上比较单一。其中,负重抗阻练习中以举杠铃为主要手段,虽然在杠铃训练中,抓举是发展篮球运动员爆发力的有效手段,发力顺序、力量性质、动作结构都优于下蹲练习,但许多教练员却都重视下蹲练习而忽视抓举练习。

(二)耐力素质训练现状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耐力素质主要是指有氧耐力,主要训练手段集中在绕田径场地跑。但这种训练是低水平的有氧代谢训练,根本不能满足当前高强度、高质量的有氧代谢。在篮球比赛中,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也很重要,如快攻中的加速跑,单个动作的转身、滑步、抢断、急停、启动等都离不开这两项素质的支持。活动性游戏法、变速跑、长时间的专项对抗练习是青少年队员进行专项耐力训练的较好手段。但青少年进行耐力训练必须以有氧耐力训练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的水平,过早进行速度耐力训练会严重影响他们循环系统未来的功能水平。一般地讲,少年运动员从青春发育期开始以后进行速度耐力训练为好,且训练手段应该多样化。

(三)速度素质训练现状

篮球项目对动作速度要求较高,如快速的起动、短程的冲刺,以及各种技术动作的快速完成,速度能力的提高对篮球各种技术的运用和战术的实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比赛中快速运动的能力也是运动员争取时间、赢得优势的重要条件。因此,篮球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应特别重视快速能力的培养。

(四)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训练现状

发展灵敏素质有助于掌握、运用各种复杂技术、战术和提高场上的应变能力,对篮球运动有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运动员应加强灵敏素质的训练,特别要大力发展与灵敏素质相关的专项素质,如速度、柔韧、协调、弹跳等,为篮球训练的专项化全面打好基础。但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时,不宜进行大力量训练,这样会影响灵敏素质的发展。

三、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训练观念上存在误区。当前我国教练员,尤其基层教练员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过于注重技术和战术的作用,而忽视体能的作用。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存在两类极端倾向:一是用篮球的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二是体能训练基本上脱离篮球运动的专项特点,用田径场的长跑和杠铃下蹲来代替篮球运动员高强度的体能训练。

(二)训练手段和方法不科学。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较差,训练设施简陋,训练手段单一,训练方法落后,这些因素造成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薄弱的现实。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实施训练的过程中考虑最多是技战术方面的因素。因此对体能训练研究不够,认识相对不够深刻,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相对不足。

(三)力量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青少年训练中普遍以杠铃负重为主要手段,力量练习的内容与方法远离篮球运动的肌肉工作特点,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所以说,力量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当前篮球运动员体能和身体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速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篮球技术特点、场地等因素影响,起动速度、加速跑速度和速度耐力是篮球运动员速度训练的重点。然而当前我们的篮球教练员对专门速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还了解不够,训练中有针对性的方法手段不多。

四、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和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关注的重点。建议在平时的训练中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科学、持续的体能训练计划,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高强度对抗的比赛中具备优良的体能优势。从目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来看,方法不尽合理,手段比较单一,在进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时,应制定编写体能训练计划,针对每个队员的特点制订出相适合的体能训练方法,做到区别对待。在目前训练场地器材不足、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时应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使训练手段与恢复手段并用。

参考文献:

[1] 赵志明.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基本原则与方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5.

[2] 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3]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05.

篇5

摘 要 随着现在足球的快速发展,比赛强度的不断提升,而我国足球水平却前进较为缓慢。我国足球所体现出来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要想不断追赶现代足球发展的步伐,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尤其重要。本文就青少年足球体能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广大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的专家学者,提供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 青少年 足球运动员 体能训练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思想跨越式地进步,足球运动训练方法也在向着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更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伴随着世界杯预选赛、奥运会预选赛、亚洲杯预选赛足球运动的连续出局,人们更多看到的是我国成年足球运动员各方面水平的不足。但究其根源是因为我们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出现了偏差,而青少年体能训练的观念以及概念尤其薄弱。青少年体能训练观念的落后直接反应在我国成年男足的比赛场上。例如:据统计,中超联赛一场比赛,队员的平均跑动距离只有7500米左右。而在欧洲的高水平赛事中,一场比赛中队员的平均跑动距离在10000米以上。然而这还仅仅是体能中的一方面不足,更有速度、力量、灵敏、柔韧以及如何结合球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更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去提高。

大家都知道足球运动员体能是足球比赛的基础,是技、战术发挥的前提。因此很多人都通过跑步去改善速度和耐力,或者去力量房增强力量。但大家都忽略了“足球”这一前提,到底什么样的体能形式才是适应足球运动本身的,才能与足球运动规律相契合,才能有助于足球比赛中技、战术的发挥。本文旨在对青少年体能训练的概念以及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之间的关系做出清晰的界定,以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本人参加中国足协青少年体能教练培训班,学习收集国外讲师的先进理念,也通过访问中国期刊网、中国体育信息网、中国体育总局、中国足球协会、亚足联和国际足联等网站,查阅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归纳与分析。

(二)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多名与本研究相关的权威专家,就本文的疑点和难点进行了咨询与探讨。

三、研究内容与结果

(一)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青少年体能训练概念的认识模糊

在大多数人眼中,体能就是耐力加速度,因此当前的体能训练也多以这两方面为主。但就“足球”本身而言,只进行这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大多体能教练以为通过上运动量就可以达到训练体能的目的了,但是他们并没用掌握大量训练、中量训练和小量训练之间的联系,更不了解体能训练与实际比赛的关系,因此训练效果并不理想。一名合格的体能教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结合足球技战术的基础上,通过体能训练让球员掌握支配体能和运用体能的能力。足球比赛中最关键的应该是有氧和无氧的结合以及运用,换句话说,也就是青少年运动员快速恢复的能力。所以,体能训练绝对不是只通过简单的跑步就能做好的。概括来说,足球运动中的体能是指符合足球专项运动特点的运动员的机体基本能力。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足球运动技、战术训练的基础;是足球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是足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保证;能够预防伤病,延长足球运动员运动寿命。

2.对于青少年体能训练方法的欠缺

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太过于单一,且没有科学的训练依据可循。我国曾经对于成年足球运动员组织过3000米跑以及YO-YO测试,因此这些也成为了他们平时体能训练的依据以及标准。但仅仅通过了这些测试,也还是无法到达真正足球比赛所需要的体能,青少年的体能训练更是如此。很多教练的体能训练仅仅就是跑圈,然后监测心率。而足球比赛当中有慢跑、加速跑、冲刺、对抗、垂直起跳、起动、变向加速、控制球以及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因素, 仅仅通过田径训练方法是不能全面提高足球运动员体能状态的。

(二)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的研究

体能就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持续工作的能力,体能是竞技能力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超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而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必须是在遵循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身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足球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的动员各有机体能能力时对抗疲劳的能力所采取的方法或手段。在具体的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中一般可从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技能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进行,但在具体训练中往往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就要求教练严格训练、科学指导,从而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的提高。

青少年足球专项体能训练又分为速度、耐力、力量、灵敏以及动态柔韧训练,根据亚足联体能讲师弗兰克的描述,在这里又将速度分为比赛速度、反应速度、结合球速度、行动速度、决策速度、预判速度以及感知速度。在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神经系统的训练,只有准确且快速的神经反应,才能适应现代足球比赛的发展趋势。国外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课当中,总会设置很多有趣的游戏,即锻炼了神经系统,又锻炼了体能。

(三)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规律的研究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情况一直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这与没有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图1)有很大的关系。图1中所表示的是年龄与生长速度的基本关系。图中2岁至12岁左右的青少年生长较为平稳,这段时期(也是大家所说的敏感期)的青少年主要应该以核心技术为主,着重培养的是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即他们所需的各种速度。12岁至16岁左右的青少年属于身体快速生长阶段,这段时期的训练应该要很小心,特别是在做高强度或者大运动量的训练时,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到16岁,当骨骼生长好以后,才可以做各种高强度有氧练习。在整个青少年发展时期,应着重发展他们的ATP-CP系统和糖酵解系统。

图1

四、我国青少年体能训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青少年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的问题

体能训练不是单独的、孤立的一个方面。同样,技战术的训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方面,人为地将这两方面隔离开来训练将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它们组织起来是所有优秀教练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青少年体能训练与比赛之间的问题

所有的体能训练都是为比赛而做准备的,同时,一场比赛更是一堂完美的训练课。如何在比赛前合理地安排体能训练,在赛后妥善地安排替补队员的体能训练,以至于将比赛的作用发挥至最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青少年体能训练与恢复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在训练过后一般不太注意恢复的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第二天的训练中体能状况不佳,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还会出现伤病。恢复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训练完的放松、营养以及睡眠等等。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只有快速地恢复和饱满的精神,才能有质量地完成训练。

五、结论

(一)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应该明确体能训练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只有科学、系统地进行体能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有别于成年足球运动员,他们的生长发育都处于不稳定阶段,教练员应该针对这些生长规律,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采取不同的体能训练方法。

(三)青少年的体能训练方法不能过于单调,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足球训练当中来,是提高训练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教练员应清楚地认识到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时息息相关的,体能训练应时刻穿插在训练的每一个环节。

(五)合理且有效地监控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恢复问题,更是促进青少年足球水平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杨世勇.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龚波.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体育科学.2005.10:90-95.

[4] 杨林.浅析现代足球体能训练[J].时代教育.2008.04:0043-01.

篇6

关键词:中国;排球训练;方式

现代排球运动技战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与发展,运动员在大型化的基础上,掌握技术全面而且更加娴熟,攻防节奏激烈而有序,灵活多变的平面立体交叉进攻的战术打法使比赛更加精彩纷呈,这些都无不体现了当今排球运动水平又迈向了新的高度。只有了解了每个运动员的身体、技术特征,才能在训练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科学地安排训练负荷,为改革和创新训练方法手段指明正确的思路。

下面我便浅谈当今中国排球的训练方式:

1训练方式

高水平排球大负荷运动量训练是我国排球训练的代表理论,这个理论效仿早年的日本女排,施行后对当时提高排球训练水平的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那个世界各国训练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这样的大负荷运动量的训练方式,明显提高了技战术的熟练程度,也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同时也改进了训练作风,无疑这种理论和训练实践是对排球运动的重大变革和推动。运动员常常在良性兴奋状态下进行训练,效率必然大大提高,技战术水平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每堂课将分解的复杂的技战术进行重点训练,既突出了某项技术的训练强度,又兼顾了全面技战术的及时磨合,最终达到负荷总量水平较高的效果,大大促进训练效益的提高。

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赛,如何更好地把练和赛结合起来,科学地安排练与赛的关系也体现出当今排球强队的训练特征。排球强队已不满足于单纯从训练中获得提高,而是把大量的比赛过程也融入到其训练计划中去,以期达到在提高技战术水平的同时,在运用上也获得比赛的验证,摸索出一条“以练促赛,以赛代练,练赛结合”的“一体化”先进训练模式。

2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身体能力,以能更好地完成技战术的要求,适应项目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并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体能训练的组织必须要为技战术指导思想服务,要充分重视技战术和体能的相关关系,严谨的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从排球的技、战术特点出发来组织训练工作。

2.1日趋科学化的训练

体能训练科学化是指在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全过程中,应用科学理论与方法以及科技成果,达到体能训练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标准的卓有成效的训练。

2.2传统和现代运动训练方法相结合

让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在保存了传统的持续、间歇、重复、循环、游戏、比赛等训练方法的精华的情况下,还引入了高科技手段发展了许多新的训练方法,给传统的训练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传统训练与现代训练相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

2.3突出专项强度

在现代运动训练中,训练负荷的安排是以质作为训练负荷的灵魂。在保证其他项目不落下的前提,重点训练专项,使其更加突出,更加具有竞争力。

2.4保持专注度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时刻专注度,是自己处于**状态。同时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供能特点及对机体的负荷特征更加接近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在训练过程的各阶段的训练任务均围绕比赛要求有目的选择体能训练手段。

2.5已赛代练

以赛带练,赛练结合,这样就使得世界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很强的专项能力,并可以在较短时间的系列比赛中连续创造高水平的运动成绩。

2.6高效能的恢复训练体系

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度重视运动员的恢复训练,采取多种手段加速恢复的实现。在当今运动员越来越强调专项训练高强度训练的形势下,恢复训练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效能的恢复不仅为运动员的优异成绩与频繁的世界纪录的出现做出了贡献,也有效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是针对身体的核心肌群及其深层的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和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它不但起着稳定身体姿势、完成基本动作和专项动作技术的作用,而且也是运动员发力的主要部位,对上下肢体协同发力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3.1提高排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排球运动员掌握和运用专项技、战术的基础和保证,核心力量对排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起着关键的支持作用。核心力量参与运动肌肉之间的协作水平,将下肢和躯干肌的力量快速准确地传递到上肢,集合全身的力量提高末端肌肉的发力,是排球运动的重要“发力源”。

3.2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控制,提高稳定性

排球运动员在空中完成挥臂击球动作,需要合理地处理身体和球的位置关系,以及充分发挥全身的协调力量,这对排球运动员由深层肌群中的膈肌、多裂肌、腰方肌、盆底肌等控制的核心区稳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心理素质训练

分析优化排球训练心理是排球训练过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提高训练课质量的需要。排球训练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的训练对象,不同的训练内容,不同的训练方法,运动员表现出的情绪往往不同,形成的排球训练心理气氛也就不同,构成的训练效果同样也不同,这就要求教练员在排球训练过程中,既要有意识地优化排球训练心理气氛,又要掌握排球训练心理气氛的变化特点,使运动员心理上互动,情绪上共鸣,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热烈紧凑的排球训练心理气氛,为“教”与“练”的更好进行提供保障,为整体训练效果的提高创造条件。

4.1语言鼓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受到鼓励会愉快,产生积极的情绪,起到增力的效果。受到批评和指责会不愉快,产生消极的情绪,起到减力的效果。教练员运用语言鼓励时,要结合本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事而异,切忌空头说教。

4.2变换训练方法

教练员需抓住运动员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加之训练方法新颖和奖罚分明,就能增强运动员的责任感,促使每一名运动员努力完成好每一次防守练习,就能调动运动员主观能动性,使排球训练心理气氛呈现出活跃、积极的状态,从而既能优化排球训练心理气氛,又能提高防守训练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江明/尹春英/吴佳伟.教练员优化排球训练心理气氛初探[J].2008.1

篇7

关键词: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周期计划;雪上训练

中图分类号:G8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15-05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英文称HALF-PIPE,它融合了极限滑板和单板滑雪的特点,运动员借助一块单板滑雪工具,在“u”形场地内滑降、腾越并在空中进行空翻、转体、抓板等一系列难度动作。单板滑雪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和单板空中技巧同属单板自由类项目,1995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把单板滑雪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1998年长野冬奥会正式把单板项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该项目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国际性的比赛上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其中3次在世界杯上夺冠。此外,本项目符合亚洲运动员身体形态特点,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项目发展计划之一。怎样延续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良好的运动状态和比赛成绩成为我们的目标。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本文分析国家队2011-2012年度训练计划,并就如何划分陆上训练和雪上训练,如何使运动员在比赛期达到身体**状态进行探讨。

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年度训练周期

1.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年度训练周期的特征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具有一般冬季雪上项目共有的特殊性。运动训练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想通过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就必须正确认识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这一周期性特征,并准确分析这一过程的结构,从而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相对于运动员来说,每个人的竞技状态分为形成、保持和消失3个阶段的1个完整的训练过程,是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见表1)。

如上表所示,教练员需要安排一个符合运动员生物机体循环和适应的训练周期计划,达到在运动员状态顶峰时期参加比赛,赛后达到超量恢复的效果。

1.2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是现在为数不多采用单周期训练计划的运动,即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和其他项目运动员的共同点在于机体都对适度训练负荷产生生物适应现象,运动专门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使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的状态。不同之处在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年度训练使以单周期为主要特征的,整个年度大周期分为陆上训练期,雪上训练期,竞赛期和过渡期。在以往的训练中,竞赛期又分为陆地训练和雪上训练,我们所认为的陆地专项化训练是针对雪上综合技术来讲的。

马特维耶夫在1965年提出单周期训练过程的基本模型,在这一模型中,3个时期的时间分别是6个月,4个月和1-5个月。从马特维耶夫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年前的训练周期负荷表的训练负荷密度在4~5月达到高峰,显然已经不适合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而单纯意义上的双周期(2个完整的大周期)也不适合单板u型场地项目。

以前的年度训练计划表中在比赛周中加入多次的身体素质训练。在表1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传统的单周期基本模型没有考虑到本项目的特殊性。就在全年单周期最多高达9个月的陆地训练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运动员真的需要在比赛期继续陆上素质训练的问题上历来争论不休。随着本项目的发展,运动队已经改变单纯的夏季训练和冬季雪上训练的划分。其中在夏季训练中加入出国集训雪上训练已成为惯例。因此,我们可以把单周期训练计划中安排双高峰训练负荷,陆上训练的后程阶段加入雪上集训,使负荷的强度和量度再次重合,继而顺利过渡到下半年的竞赛期,和传统意义上的单周期双高峰的区别在于,这实现了陆上雪上的分别双高峰。

2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训练期安排

2.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训练计划

本项目的陆上训练计划安排从4~11月中旬,在此期间分为2次的出国集训高峰和3次的基本训练周(见表2)。因为我国冬季可用于雪上训练的时间仅2—3个月,因此出国训练就成为了延长雪上训练时间的重要途径。在单周期第1部分的训练中运动队选择雪质和气温都比较平衡的美国和新西兰进行雪上训练。在3次基本训练中以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运动员的负荷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如在3次基本素质训练强度过大则会产生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性训练疲劳,不能以**状态迎接出国雪上集训。

在训练周期时间段越接近第2部分的雪上训练时,教练员应该加强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逐渐培养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训练特点也应该从分解动作转向整体动作练习,从局部到整体的过渡在第2部分到来之前进行完美的衔接。

合前后的体能训练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过渡到专项素质。在为期6周的身体素质训练中,以运动员的全面素质为主。在7月的2周体能训练中主要训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平衡素质。在9~11月中旬的综合体能训练中运用多轮滑板和模拟训练。

2.2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非雪期训练

目前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的体能训练主要采取的“6周体能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安排固定的训练计划。

例如重点队员刘佳宇要解决的问题是全面身体素质,髋关节康复,腰椎康复,整体力量。蔡雪桐的问题是练习协调能力,灵敏能力,髋关节和踝关节力量。孙志峰要解决踝关节康复,有氧能力。许秀娟要重点发展核心力量,协调能力。在训练计划中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教练员需要诊断运动员现实状态,考察训练条件,制定训练计划,实施训练计划一级最后的评估训练效果。运动员的体能在训练过程中呈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是通过体能状态无序和有序的相互转化实现的。在实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依据教练员、运动员的反应和其它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在国家队训练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第1周主要全面恢复与提高运动员身体各运动器官的工作能力和运动机能;发展各主要关节肌群力量,重点提高核心力量和主要关节的基础力量;对易伤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加固性的力量训练,最后改善和发展运动员的平衡稳定能力。第2周主要提高有氧耐力及运动员身体各运动器官的工作能力和运动机能。第3~4周发展无氧耐力及肌肉的无氧做功能力和提高核心力量和主要关节的基础力量的整合。第5周发展专项运动耐力,最后1周主要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注:201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训练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在为期6周的体能训练中,我们应把有氧耐力和专项耐力改为无氧耐力并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而且在调整期后在第1周的训练中负荷不应过大。

第2~3周逐渐加大负荷,第4周调整恢复,以免运动员出现高原现象,身体素质停滞不前。第5-6周负荷依次上升。第6周时为年度第1次雪上训练做好身体准备,从而使运动员的身体各方面素质达到临近第1次状态高峰(见图1)。

2.3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雪期训练

雪上训练无疑是全年训练周期的最重要阶段,雪上训练以陆上训练为基础充分表现出专项性特点。陆上训练所获得的体能与技能的储备只有通过雪上训练转化为专项能力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我们在陆上体能训练所获得的下肢力量只有在雪上训练时转化为难度动作的爆发力才能称之为有效训练。所以,与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相同的是必须与专项做紧密的结合。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不同于其他专项在于雪上训练没有统一的计划,目前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队员根据每个人的训练程度不同训练计划也各不相同,而每次u型场地训练又分为滑行阶段和空中动作阶段。而现阶段每个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也没有统一的分配。运动训练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并且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发生在适宜负荷条件下。

为了使运动员更好的提高成套动作水平,可以借鉴花样滑冰的训练计划来训练本项目运动员。首先可以把训练分为基本步法训练、基本跳跃训练、难度跳跃训练和个人成套动作训练4个部分。在基本步法训练中让运动员回归基础训练,因在雪上训练时期没有身体素质训练,所以基本步法训练也可以起到体能训练的效果。接下来的基本跳跃和难度跳跃训练使运动员的水平均衡发展,最后的个人成套动作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比赛要求特定设置。这样呈阶梯递进形式的训练计划最大的挖掘运动员的潜力而不超出负荷,以免运动员机体产生劣变现象。

在雪上训练时期,教练员应注意观察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疲劳情况,时刻调整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注意难度跳跃训练时运动员的训练情绪,为下一个大周期做好超量恢复工作。对于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与恢复尤其重要,在外国训练不可避免有时差问题,如果不注意调整的规律性和整体陛,很容易出现优秀运动员运动状态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我们俗称的高原现象。且在全年单周期训练中,第1部分的雪上训练时期是要达到的“双高峰”第1个高峰,为单周期重要的第2部分陆上和雪上训练调整好状态。

进入u型场地训练,首先是基础练习,巩固脚下稳定性。然后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不同水平提高飞跃高度,有一定的高度基础上再进行转体技术的练习,从而安排单跳练习和多跳练习。在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应当适当的安排训练录像,对所拍到的训练动作进行分析。成渐进式从简单的基础滑行到难度跳跃和个人成套动作,以达到运动员对技术最直观的印象与改进(见图2)。

3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竞赛期特征

竞赛期是检验第1个训练高峰的成果周期。如何在长达3个月的比赛期间让运动员始终保持竞技状态是首要的问题,其次是在1个月的休养调整期间如何让运动员实现超量恢复最大化。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比赛时间集中在冬季的12月一次年3月,因此不存在比赛过多,打乱系统训练使运动员机体疲劳的担忧。目前各个项目都在强调以赛代练的重要性,因为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用比赛发现训练中的问题,发现运动员体能缺陷,为下一年的体能训练计划做好准备工作(见图3)。

因为本项目具有的气候特殊性,在单周期第1部分循环做基本训练周的内容,到单周期的第2部分,如果想要运动员达到第2次高峰期,应该直接进入赛前训练周和比赛周的训练内容。首先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能力中去,还要注意运动员的体质差异和季节性变化。例如加大难度专项跳跃练习。然后为运动员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

目前我国运动员竞赛期训练多数以“整体集训,分别训练”的方式来准备比赛。以陈旭为例,训练多以场地滑行正脚3趟;场地滑行反脚3趟;滑行跳转2趟;体能训练;前后刃转体540。等训练计划(注:2011-2012年度国家队资料)。在竞赛期的大部分时间在重复基本训练周的训练内容和体能训练。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的,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人为的训练安排进行调整,要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需要根据竞技状态变化规律,在赛前进行调整,如减量加强度,减量保持强度等。以取得竞技能力的超量恢复,否则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了使运动员保持系统的持续训练,教练员应在1周内安排多次难度练习,有效的发展专项竞技能力。而体能训练应适当减少,作为每天训练的热身运动即可。在单周期的第1高峰阶段训练计划主要围绕体能训练,所以当竞赛期训练时,体能训练应只作为辅助手段出现。在技术方面,分解滑行,跳跃的训练应逐渐减少,完整动作的比例增加。通过表象、注意力等能力的增强来训练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素质。在临近比赛的时期,应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通过高强度专项的训练体现,应安排在比赛前的3-5天内。使运动员多种竞技能力的变化曲线的最高点交汇于比赛日。

4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恢复期安排

近年来竞技体育的训练趋向“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的理念。恢复周,是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运动员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以求尽陕的实现能量物质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训练。重视训练后的身体恢复,将恢复作为训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从目前体能项目训练的发展趋势来看,主动的恢复已经逐步取代了被动的恢复。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的赛后恢复周(俗称无雪期)没有固定的放松计划和超量恢复训练,通常是队员放假自行调整。2011-2012竞赛期延续至3月份,竞赛期结束后,在训练队放假休整前,应空出1周时间作为主动恢复训练周,教练应计划安排游泳、徒步等非竞技性训练。

5小结

(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是我国新兴的雪上运动项目,它融合了极限滑板和单板滑雪的特点,运动员借助一块单板滑雪工具在u型场地中,按照规则要求,连续完成5~8个滑行翻转动作,以难度、质量为评价标准的运动项目,合理的动作编排,将决定比赛的最终成败。而这些决定性因素都取决于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包括陆上体能训练和雪上训练。

(2)目前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整体竞技实力与起步阶段相比较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运动员的训练,动作难度的设定,心理的稳定性和场地的利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在国际的各大比赛上也有像刘佳宇,蔡雪桐,陈旭等运动员用稳定的技术获得比赛的胜利。所以,我们要延续我国在此项目上夺得奖牌的良好势头。

(3)从国家队的训练周期设计可以看到近年来的训练趋势,即陆上训练中穿插国外的雪上集训,雪期训练中随着比赛的设定机动增加训练负荷。其中,第1部分的训练期也可以看做是准备比赛期,通过训练负荷的递增来实现由陆上转为雪上竞赛期的顺利过渡。

(4)相对于外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我国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整体力量还很薄弱。本文通过对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国家队本年度的训练周期和比赛周期进行归纳,并提出了单周期双高峰,陆雪训练分别双高峰负荷的想法。因此在训练中,尤其是以陆上和雪上训练的衔接,竞赛期体能训练的分配,设计完整的单周期训练计划等方面更需要详细的计划,以及夏季的多轮滑板训练和恢复期的赛后放松周期计划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后继队伍的发展和训练周期的设定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淑媛,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的发展与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I],冰雪运动,2008,(3):45-48,

[2]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发展趋势[1],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74-78,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4-183,

[4]杨春怀,王葆衡,张连涛,等,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夏季专项训练方法研究[I],冰雪运动,2009,(6):23-28,

[5]陈月亮,赵玉华,体能系统结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I],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7):56-60,

[6]赵玉华,赵晨琼,栾兆亮,同项群冬季和夏季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研究[I],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9-121,

[7]刘敬群,王品,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体能训练研究[I],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4):16-18,

[8]朱志强,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和发展[I],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1-4,

篇8

【摘 要】依据现代训练学“项群理论”对皮划艇项目进行探讨,客观地分析该项目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借鉴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化训练的经验并结合皮划艇的项目特征,旨在认识皮划艇项目的训练规律,促进皮划艇项目的科学化训练程度,以期提高我国在该项目上的训练成绩。

【关键词】皮划艇 项目特征 训练

1 皮划艇项目规律特征的认识

皮划艇属于周期性项目,运动员通过协调用力,用桨推动船行进,技术动作周期性重复,动作要领关键在于腰部发力及上手支撑转换到水下支撑。整个赛程中,舒展、有节奏、最大程度的用力是判断运动员技术好坏的标准。从该项运动对运动员素质的特殊要求上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器材的改进,材料的更新,在原来大力量的基础上,对运动员的速度性力量及全身爆发性的协调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力量与技术动作更加紧密地结合。皮划艇的制胜规律是技术加体能的完美结合。技术方面:放松、连贯、大幅度与快速、实效、高桨频的统一。体能方面:是速度+力量+耐力等运动素质硬件与协调、柔韧、水感等运动素质软件的专项整合。技术合理了、连贯流畅能抓住水,并且是一个快速、高桨频的过程。除技、战术原因外,运动员的体能好坏是胜负的关键,爆发力好、持久性长的运动员往往能取得好的

成绩。

2 皮划艇的科学训练规律

2.1以有氧能力训练为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对皮划艇运动项目特征的认识主要是依据其比赛距离和时间,根据其能量代谢的特点来考虑,认为皮划艇运动是以无氧糖酵解为主导供能的运动项目,故在训练中过分重视无氧训练,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比例安排过大,而对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重视不足,忽视了有氧能力训练。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是无氧能力的基础,高度的无氧能力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有氧能力的基础上。高度的有氧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有氧供能速率,而且也有助于加快乳酸的消除,还可以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培养“技术感觉”与专项知觉,加大运动素质的专项化转移,提高肌肉募集程度,提高每桨输出功率,以及有效地提高肌肉中糖原的储藏量,有效改善有氧代谢系统的结构(肌肉形态—肌肉细胞、肌肉附属结构的支撑强度、内脏结构),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持竞技状态,延长运动寿命。

2.2以“每一桨划船效果”为重点,技术训练与运动负荷训练相统一

在训练中必须加强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如果要提高每一桨划船效果就必需要提高每一桨的最大输出功率(力量*速度),从而实现对皮划艇的有效推进。为此,必须加强运动员技术训练,重视每一桨的划船效果。提高和保持每桨最大输出功率就必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力量、速度和耐力等运动素质,同时,由于皮划艇前进运动的动力具有非连续的特殊性,保持船体高速动力需要减小划桨动作对船体前进动力的破坏,这又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肌肉放松和协调能力,技术越合理,这种破坏就越小。因此,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始终与技术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进行。

3 皮划艇体能训练方法

3.1间歇练习法

间歇练习法是指运动员在一次练习后,按照严格规定的未完全恢复的时间间歇,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次练习的方法。间歇训练法则是以未完全恢复的间歇和积极间歇方式进行的,因而运动员总是在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下一次练习。在明显的疲劳积累,对机体的刺激强度则因间歇负荷水平较高而无法达到重复训练的水平。一般心率在170-180次/分,负荷强度达90%-100%,因而间歇训练法有利于提高皮划艇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发展无氧耐力和专项耐力。

3.2有氧训练法

3.2.1根据项目特征,抓有氧基础训练

皮划艇运动属于体能型速度耐力、力量耐力的周期性项目。从其运动供能形式看,主要是混合供能。为此进行有氧基础训练时可采用两种方法:(1)有氧基础训练,中等速度连续划20—40min,心率控制在每24-26次/10s,3-4组,目的是发展最大摄氧能力,提高有氧供能。(2)强度训练,以最大速度80%的强度进行5-12min练习,心率控制每20-28次/10s,目的是提高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在全年准备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特别要注重抓好有氧供能系统的训练。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手段,关键要抓住提高和发展有氧能力的基础训练。

3.2.2在有氧训练基础上,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的训练

无氧训练分为两部分:一是低乳酸,二是耐乳酸训练。前者时间短(10-30s),后者持续时间长(1-2min)。在实践中,我们常采用心率控制在28次/10s的强度。主要训练手段有短主项距离反复划、变速划等。目的是发展非乳酸供能系统能力。另外训练中穿插一些无氧乳酸能力的训练(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上述无氧训练手段是提高皮划艇500m成绩的主要手段。

3.3皮划艇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皮划艇运动是周期性的划桨运动。在皮划艇运动的技术环节中,拉桨是划桨的关键,拉桨实际上就是使身体的力量传递至桨叶作用于水,产生反作用力,以克服水和空气等阻力,使船体前进。划船的技术可解释为用力的效果即通过拉桨,使全部的力量由桨叶最有效地作用于水,周而复始。力量素质是有效地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在陆地上发展身体力量,是不断改善运动员身体机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

4 皮划艇训练的发展趋势

从雅典奥运的比赛和近年来皮划艇的一系列比赛以及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皮划艇训练的发展趋势,可用两句话来概括:1,突出力量、速度和技术的完善结合;第2,高度发展耐力的同时,重视速度训练。教练必须研究和把握住这种发展的趋势。

5 结论

在竞技运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处于同一水平运动员的数量日益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优秀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对训练和比赛的细节把握上,对专项的微观、内在和动态的运动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已经成为教练员重新探寻专项特征的重点。对专项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和变化,同时也有可能出现停顿、误解甚至错误,正确的认识可以提升运动训练的效果,反之则会阻碍运动训练的进程。因此,全面、准确和科学地认识并把握专项特征一直是竞技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一项极其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1]吴昊,徐菊生.中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彭盼友.青少年男子皮划艇运动员的系统训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篇9

1.安徽省本科院校间排球联赛的可行性研究 

2.影响高校普通本科排球教学效果的因素研究  

3.广西本科院校气排球联赛运行效应研究 

4.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5.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排球运动队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

6.新形势下普通本科院校排球普修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7.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排球教学内容现状调查 

8.对全国部分体育院、系本科排球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分析与研究

9.安徽省本科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排球活动开展现状与建议研究

1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排球俱乐部教学的实践研究 

11.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排球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12.安徽省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3.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以排球课程为例

14.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教学中乐的诠释

15.高师体育函授本科排球教学刍议

16.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排球课程为例

17.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排球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18.体育系本科排球专修课考试内容及成绩鉴评初探 

19.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沙滩排球选修课的可行性分析

20.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排球普修课教学质量评估探讨

21.体育教育专业自考试点班(本科)排球普修课教学初探

22.四人制排球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2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24.高校排球运动队训练与比赛的现状调查——以张家口市高校为例 

25.将气排球运动引入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26.高校体育排球普修课教学分析

27.排球普修课72学时**教学程序研究

28.串连技术和提高学生比赛技能的研究 

29.对函授排球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30.安徽体院排球队2届毕业生情况统计分析

31.我国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选课程教学改革动因探析

32.长期排球训练对男大学生身体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影响

33.高校学生课余排球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4.排球垫球教学应用图示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35.体教专业排球必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36.对体育教育专业排球必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37.近3年山西师大排球专修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

38.致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心系排球运动发展——访北京体育大学葛春林教授

39.对师专体育系排球普修课教学的探讨

40.排球传球技术目标教学的实验研究

41.浅谈我校高考体育班的管理策略

42.排球普修课课时压缩后的教学对策

43.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专项课程设置现状分析与研究

44.图示教学法应用于排球垫球教学的实验研究

45.排球普修课中促进基本技术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46.影响排球基本技术的身体素质分析

47.山东体院排球专选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

48.对我国残疾人坐式排球运动员基本状况的研究  

49.防守反击在现代排球比赛中的应用  

50.现代排球防守战术原理及应用 

51.河南省高校排球运动“海南现象”研究

5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及其构建

53.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要素

54.论我国首创的气排球运动

55.我国优秀大学生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特征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56.排球运动员对扣球动作各期段图示眼动特征的实验研究

57.对排球青少年运动员选材和早期训练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58.膝关节损伤对排球专项学生急停纵跳的生物力学影响 

59.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现状分析与评价 

60.对高校排球教学现状的研究与探讨 

61.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新思路 

62.中国竞技排球发展的促进因素 

63.我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高、体重和部分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

64.我国男子排球后备力量调查及北京奥运战略分析

65.论气排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及其推广 

66.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及预防 

67.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方法探讨

68.我国气排球运动社会化进程中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69.山东省排球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70.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71.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72.全国排球联赛看台文化研究 

73.排球二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74.国内外排球专项体能理论研究进展 

75.“攻防链”理论解读发球在竞技排球比赛中的作用 

76.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与下肢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77.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调查及原因分析

78.我国排球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情况调查研究

79.实行新规则新赛制后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规律

80.2003年世界杯男子排球赛优秀接应二传运动员进攻特点分析

81.对中国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的研究

82.对中国排球运动训练实践中若干理念的反思

83.浙江省优秀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强攻扣球手臂挥摆动作运动学与表面肌电学分析 

84.论排球运动在学校的发展出路

85.21世纪排球运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86.排球运动员踝关节扭伤调查分析  

87.广西气排球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88.论我国竞技排球的可持续发展

89.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90.对我国排球俱乐部经营现状的调查分析  

91.陕西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的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

92.气排球与室内排球技术的比较分析 

93.对我国男子排球联赛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的动态分析

94.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排球运动改革现状

95.跳高、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生物力学的特征

96.安徽高校排球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97.论排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98.排球竞赛中战术行为决策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研究 

99.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未来趋势分析

100.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特征及其评价  

101.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02.新规则下排球比赛规律初探 

103.广西普通高校气排球教学的现状调查 

104.盘点排球运动弹跳力训练 

105.排球教学训练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06.广东台山学校排球运动研究 

107.技战术创新对排球运动发展的推动作用

108.现阶段我国排球后备力量状况调研报告 

109.2009—2012排球新规则的修改对现行排球比赛的影响 

110.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11.排球扣球技术教学之我见

112.中国男排参加第十届世界杯排球比赛技术分析与评价

113.我国女子排球实力演变分析 

114.排球运动中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分析 

115.论排球运动中踝关节的损伤及预防 

116.广东高校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

117.美国排球竞赛管理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18.论排球竞赛竞技战术节奏原理  

119.文化学视角下的现代排球运动——浅谈排球文化之“内”与“外” 

120.排球、足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比较研究

121.我国沙滩排球运动发展研究 

122.当前排球发球技术特点比较分析 

123.高校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24.世界排球运动的新发展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启示

125.浅析气排球运动的锻炼审美价值 

126.对沈阳市部分学校排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27.我国排球运动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

128.执行新规则后排球比赛技战术特点及世界排坛格局变化——2000年奥运会排球比赛技术统计分析

129.中国排球市场失效与市场规制——兼论中国排球产业的发展

篇10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对有关田径运动发展的文章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了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当前形势总结出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田径运动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一、前言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索一条体育强国路,何为体育强国?简而言之,就是运动员在竞赛中表现出来的运动成绩的好坏和竞技水平的高低,而运动成绩在某些方面又是通过金牌来衡量的。田径运动作为各运动项目的基础,是奥运会的藏金库,因此世界各主要竞技高水平国家都将田径项目放在重要的基础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田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田径运动的发展现状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体育运动之母的田径\动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关注。为了适应田径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不惜重金投入田径事业,为田径运动员提供设施最齐全的训练场地、最先进的训练监控仪器、最优秀的教练员队伍等保证其享受最优越的待遇。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广大运动员、教练员队伍的不懈努力下,田径运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一次次的刷新纪录,向人类的极限挑战。我国的田径运动在某些项目上也取得了突破性地进展,跻身于世界田坛一流水平。目前中国田径运动水平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但与美国等西方田径大国相比,田径运动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在世界田坛的地位相对落后,但田径运动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三、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

(一)更加注重科学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田径运动员在选材上更突出了这一特征,研究表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遗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例如:100米项目中,决定运动成绩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的步长与步频,步频有70%来自遗传因素的影响,选材选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以前教练员只是凭借肉眼观察、采访运动员的家庭以及教练员的经验来看运动员是否有发展前途,而现在则更加注重科学检测与选材经验的有机结合。选材经验可以升华为选材的科学理论,科学理论与科学的检测手段又可以给选材经验加以估测与修正,彼此互为补充,大大提升了选材的科学化水平。

(二)高科技在训练中的应用比例大幅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产品的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体育领域尤其是竞技体育,现代化高科技的应用更为普遍,在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成绩接近人体体能极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运动员自身体能和技术来提高运动成绩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来辅助训练和比赛。运动员在训练时,可以利用高速摄影机拍摄训练状况,并迅速通过数据处理,用图像反映出自己的运动轨迹和状态,随时显示出各种运动参数,还可将实际参数与计算机的优化数据、运动员技术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指导运动员及时改进动作,提高成绩。所有这些都表明高科技产品在改变运动员训练环境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今后这个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来越明显。

(三)以赛代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积累比赛经验,而且能使运动员时刻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因此,对运动员来说,参赛能力,尤其是在重大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竞技水平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在竞技体育商品化和运动员职业化的影响下,田径运动比赛越来越多。运动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要参加的比赛,在比赛的气氛中,优秀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大幅提高,所以,比赛机会的增多,为各田径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及整个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四)将功能训练与物理治疗技术应用其中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为适应职业体育发展需要而创立的新型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物理治疗两个方面,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动作模式的训练,它更关注训练的质,讲求精益求精,讲求相应的肌肉承担相应的任务,避免动作代偿,另外,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多方向、多平面、多维度的训练,通过借助器械进行稳定与非稳定状态下的动作练习,有效改善动作代偿问题,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物理治疗工作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以及运动技能学于一体,通过各种诊断与评估对运动员的潜在伤病进行治疗,并结合相应的矫正练习纠正运动员不正确的动作模式,从根源上解决运动员伤病问题。体育界流传着一句话“得田径者得天下”,可见田径运动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田径运动的发展,从青少年的基础训练到现役运动员的功能与康复训练,既保证了现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又为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面的重要作用,将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重视,借助高科技迅速发展之东风,顺应数学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最新的训练体系,从更细致入微的角度着手,向着人类的极限挑战。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张文涛.2012年伦敦奥运会田赛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2):16-21.

[3] 王卫星.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Eva Wilkinson
2025-02-09 11:58
生动的思路分析,非常的引人入胜。
Alfredo Kuhlman
2025-02-13 22:07
生动的思路写作,发人深省啊。
Yoshiko Stamm
2025-02-20 06:01
实用的背景结论,非常的实用。
Brandon Hansen
2025-02-28 03:16
复杂的创新性逻辑,发人深省啊。
Retta Hills
2025-03-07 21:47
透彻的思路观点,发人深省啊。
Assunta Block
2025-03-14 18:23
精彩的立场结构,发人深省啊。